10月13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郝洁洁如常抵达青岛海洋生物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海阳所”)新药筛选评价中心。他走到一块白板前,上面写着“研究研发进展”,更新了研究内容。白板旁边的柜子里,有一排带有蓝色标签的安瓿,里面装着透明的液体。这些普通瓶子里装的是LY104,一种源自海洋的新药,于今年8月正式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这款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医学研究所和青岛海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创新药物,是我国“蓝药”计划库下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1.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也是继2017年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第3个海洋药物。r BG136和LY102,为近亿COPD患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LY104故事的起点隐藏在郝洁洁办公桌上的一份慢性阻塞性肺病研究报告中。 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是一种死亡率很高且无法治愈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5亿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平均每年约有270万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近亿,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27%……这些数字深深感动了郝洁洁。自2018年起,他带领团队启动了Ang研究,希望从海洋中筛选出一种化合物,打破COPD治疗瓶颈。为什么首先关注海洋? “因为海洋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郝洁洁表示,海洋生态环境如高与陆地不同的盐分、高压和寡营养素可以促使海洋生物产生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天然产物,比陆地来源的天然产物更具治愈性。因此,海洋被明确称为“蓝色医学图书馆”,被认为是新世纪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重要成果。我们有方向,但是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就像在浩瀚的星空中寻找特定的星域”——郝洁洁描述筛选海洋化合物的难度。前期,团队要从3万多个海洋小分子和5万多个中药小分子中“大海捞针”。为了提高筛选速度,他以生物学背景自学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从无到有搭建了计算机虚拟筛选平台,最终成功建立了完整的筛选平台。实验室建立了一套药物活性筛选和验证平台,加快了药物研发进程。经过三年的努力,一种海洋无脊椎动物苔藓虫进入了团队的视线。这种“苔表兽芯”的生物体,合成了强大的活性成分来对抗外界的侵袭,LY104的主要结构就来源于它。创新资源问题解决了,成果转化的“拦路虎”也随之而来。 “如何降低杂质含量、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一系列问题,每一个都堵住了临床试验的大门。”郝洁洁表示,“在海阳市医学研究院院长管华士院士的指导下,在蓝色医药总工程师杜冠华院士的带领下,团队通力合作,此次手术是打破这些障碍的主要支撑。”2021年11月,项目结束后,ct经海阳研究所批准,海阳研究所设立原料药中试工艺、质量晶型、药代动力学、剂型、药理毒理5大专业科室。这种跨学科布局,不仅实现了多团队高效协作、多学科深度交叉,还建立了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中试放大研究的全链条研发保障体系;以及良好的转化体系。已成为我国“蓝色药物库”建设的关键阵地 加速产学研高效合作,海洋药物已形成“一体化开发、分级输出”的发展趋势 LY102获批进入临床 山东经济发展,以海洋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动力工业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以其高开发性、高流动性、高附加值等特点,为“海洋山东”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增长64.8%,高出海洋产业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 新闻动态 张文婷)山东海洋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对GDP增长贡献近四分之一,随着日照港沿海开放式全自动集装箱码头的轰鸣,现代经济经济的引擎呈现出深蓝的模样,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战略海洋、努力强海,推动海洋经济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202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6.1%,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该地区GDP增速将达到23.9%。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策划一篇文章来定义海洋,努力写出一篇好的海洋管理文章。山东将建设海洋强省纳入全省主要发展战略,统筹构建面向海洋的发展新格局。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动员全面进军海洋。我们制定并承诺《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意见》,制定了推动201个建设海洋强省省级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总发展4268亿元,《跨越式寻找动力》具有山东特色。科学科技开发海洋,发展战略科技实力。形成研发力量矩阵,推动崂山实验室规范运行。海岸与海洋工程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拥有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50个,科技级科学平台65个。山东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等5项重大创新行动,实施星海互联网等63个盘大师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主导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比例项目完成率超过90%。高标准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布局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基地和省级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强海兴业,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山东将现代海洋产业融入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推动产业基础升级、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布局集聚化,加快释放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建设效益型产业,培育和认定具有海洋产业特色的13个层次的现代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高端海工装备产业链,成功向主要国家交付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葵一号”等一批重要设备。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构建规模化产业集群模型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首发“琅琊”海洋状态变量和“文海”大型高分辨率大气预报模型。互联互通海港,加快世界港口群建设。推动山东港口集团构建整体联动效应。实施港口设施升级行动,加快矿产、原油等大型专业化泊位建设,打造一批大型综合港区。构建双循环物流网络。 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通行量20.7亿吨,年均增长5.1%。建设山东大宗商品、青岛国际能源、威海国际三大交易中心打造国际化海洋商品,打造反映世界的港航供应链服务体系。打造智慧绿色港口,青岛港自动码头桥单机平均作业效率13次刷新世界纪录,建设“风光储氢”新型能源消耗系统,全面推广岸电使用。 10月18日,在荣成市大天鹅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19只越冬大天鹅抵达天鹅湖。优良的生态环境、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使这里成为大天鹅理想的“冬季度假胜地”。 。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实施长湾制度,加强海上排污口规范管理。 202年,省控以上入海河流48条水位达到或超过地表水Ⅴ类。4、全省近岸水质优良率达到93.6%,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三名。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十四五”以来,修复滨海湿地1.25万公顷、海岸线66.89公里。积极组织浒苔绿潮产前打捞,到2024年入滩浒苔数量同比减少58%。加快碳汇机制建设,牵头启动蓝碳资源调查。携手拓展海洋,努力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打造海洋合作平台,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两个“国家级”区域合作平台在山东挂牌。上合组织海洋科技国际创新中心示范基地海洋合作与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持续举办。扩大经贸合作,依托山东自贸试验区推进经济政策联动改革,打造“蓝色自贸”品牌。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重大科学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积极开展防治海洋污染、生态保护等海洋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海洋开放水平和程度不断提高。 (著名新闻记者张文婷)